三等奖 作者: 黎淼
横断山区边缘,鲁南山东坡,俱乐河如白龙般蜿蜒在山谷,大刀阔斧的改造着千峰万仞。初春的微风是山麓与河谷对村庄的馈赠,吹散了冬日的冷漠,唤醒了姹紫嫣红。青山绿水间,良田美池疑人间仙境。居住在凉山州宁南县俱乐乡中心村一组罗家坡的罗传宝一家世代耕读于此,自古耕云播雨晨炊星饭,俨有屋舍数间,桑竹数亩。
在俱乐乡,提起罗传宝,几乎所有的百姓,都会毫不犹豫的竖起大拇指。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中心村第一位大学生村官,既是“凉山州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又曾作为基层工作者出席四川省第十届党代会。如今,他是俱乐乡党委班子成员,为统筹全乡发展出谋划策。
祖辈故事
俱乐乡罗氏家族,祖籍在四川乐山。在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为躲避战乱,罗家始祖自今乐山五通桥区搬迁至安宁河谷地区。乾隆年间,由于人口兴,六世祖迁家至现俱乐乡中心村罗家坡租田耕种。其后,子孙过着自耕农生活,直至解放过后。劳作之余,不忘教育、督促晚辈看书习字。
耕读传家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虽不见达官显贵,为土一方也算得上是门第书香。九世祖藏书百卷,曾在自家老宅大兴学堂,育儿养女的同时,还义务教育周边的农家弟子,教学生遵圣人之道,知礼义廉耻,兴荣拒辱思想,广受地方乡绅的推崇与敬重。
抗战时期,俱乐罗氏家族共有三人在国难当头投笔从戎,在祖训的点拨下,在长辈的支持下,毅然报名参加中国驻印度远征军,远赴印度、缅甸抗日,为保卫印缅、保卫祖国大后方贡献了绵薄之力。
建国后,罗传宝的父辈一直以务农为生,自给自足。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百姓不再为吃穿发愁,罗家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种桑喂蚕,为宁南县建设为“中国蚕桑之乡”贡献了绵薄之力。至今,种桑养蚕都是罗家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罗氏家族家规家风
一、开卷有益
翻阅罗传宝家的族谱,首页赫然写着“开卷有益”四个大字,不仔细思考,还以为是说这本族谱是本百科全书。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罗氏祖辈都过着清贫的生活,辛勤劳作的同时也期待着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期待着后人能凭借知识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命运。因此,罗家人自古都要将晚辈送入私塾学堂,纵使能成为达官显贵,也要通情达理,与人为善。罗氏家族的世世代代教育晚辈在“农耕之余,重视教育,教育子孙多读书、勤读书,这样家族才兴,代代相传,泽及后人。”所谓新语世说版“再穷不能穷教育”。
知识改变命运,自由苦读的罗传宝是90年代的大学生,是家里数一数二的文化人。毕业返乡后一直致力于家乡发展,曾作为中心村支部书记,用知识武装头脑,积极争取各类资金,修桥铺路,大行蚕桑,带领群众走向一条致富之路。
二、敬老尊贤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罗家人始终谨记“父母在,不远游”的祖训,至今都将《二十四孝》当做学龄儿童的必读书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适逢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在朋友的鼓舞下,罗传宝的母亲本想在开放区挣得“第一桶金”,但因其老人公年迈体弱而选择留守故土。如今,罗传宝的母亲也年逾古稀,他的妻子也放弃去首都北京赚的盆满钵满的机会,在家赡养母亲,希望她能颐养天年。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如今罗传宝的两个女儿都在外读书,但每次回到家里都会帮助母亲干点家务活,以减轻母亲生活负担。
俱乐乡山高坡陡,人口稀少,自古也未有名门望族,何谈南山隐豹。但罗家人世代敬贤爱士,罗传宝的祖父熟读《大学》、《中庸》,不为功名利禄,只求慎独自修。如今,堂屋内还张贴着孔子的画像,祖先希望后辈都是儒雅之人。
三、勤俭持家
作为农民的儿子,罗传宝会背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绅的《悯农》。罗传宝两个女儿会背的第一句诗,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罗传宝的父母妻子一直勤勤恳恳的种桑养蚕,他自己除了乡政府的工作外,还种植了核桃百余亩,如今,他是远近闻名的核桃嫁接能手,多次对百姓进行核桃嫁接培训。从最初的节约粮食,到如今的勤俭持家,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在他的带领下,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自己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四、清明祭祖
罗氏家族的后人,每年清明节,都会邀约聚集在罗家坡的祖坟前拜祭祖先。在祭祖仪式上,读家训、说历史,通过先祖艰苦创业、开荒扩土等故事,激励罗家后人谨记家训,继续发扬传承罗氏传统的耕读文化。
家规古风今日谈
文至此处,俱乐乡顷刻间下起了瓢泼大雨。着眼汛期将至,担心乡内某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会发生泥石流,罗传宝未带任何检测设备,也无任何防护措施,冒雨骑行,排查险情。勤俭持家的家规、淳朴友善的家风,锻造出一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汉子。如今,“小家”奔康的罗传宝,将“大家”的进步发展作为奉献的使命。这也正是罗家好家规的精髓融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