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宁南图书馆

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我的家风,我的记忆

 作者:田毕华 发布时间:2017-10-31 点击:2108

我的家风,我的记忆

三等奖  作者:田毕华

    好家风、好家训是人类社会宝贵的财富,家风、家训的传承包含着老一辈对于下一代的爱和期望,也满载着后人对于先辈的思恋与敬重,作为一个平凡的彝家女儿,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人员,我想谈谈那些我记忆中的家风、家训。

    珍爱书籍,尊重知识。这是我已故的外公说与我的,外公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从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凉山的解放、文革、改革开放,他于少年时就成了孤儿,家庭艰苦却十分热爱学习,一直学到了初中,成绩也很不错,然而当时凉山特殊的社会环境,“成分不好”的外公,未能得到一份工作,辗转又回到农村,又干起了农活,在其他人看来也许他该灰心,但他并没有抱怨更从未放弃心中那个知识分子的梦。在我记忆里,外公干活总是不辞辛劳的,但偶有闲暇时就会拿着不知哪得来的旧书、旧报纸看,他也总教导我们要爱惜书,就是连一张不要的作业纸他也会帮我们收好,而他的房间甚至还有他少年时读过的几何书,我想那些书里藏着的是他那些未能实现的梦。外公的一生是艰苦的,也是高尚的,更是值得的,而他留下的宝贵品质,我们也会一代代将它传下去。

    乡间邻里风不正,路边杂草无人修。这条家训其实是我总结翻译我外婆的话得来的,因为觉得对于现在的农村乃至城市环境建设都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所以特别想说说这一家训。小时候跟着外婆去干活或者放牛时,外婆总会带着一把镰刀或者锄头,遇到路两旁有杂草遮挡,路中有沟壑、石头,就用镰刀、锄头清理掉,遇到难以攀爬的陡坡路就挖几个土窝窝方便人行走,我问外婆这是做什么,外婆说“修路啊,不过现在的人真的是变了,都没人修路了,看这路啊就知道这地方的人风气也不行”,从外婆修路这件事,我看到了一种对于生活、邻里乡亲的责任感,感受到了一种奉献和豁达,还有一丝无奈。如今我们的社会环境更加好了,但是某些方面我们的行为却在退步,下村时会看到新修的通组水泥路上有雨水冲下的泥巴,明明是几锄头就能清理的,明明附近就有人家,可是却无人清理,大概都是等着“别人来清、政府来清”。在县城,散步在九九广场、音乐公园,明明到处都有垃圾桶,依然看得到乱扔垃圾的人,大概他们想“反正又不是我家,反正不需要我扫”,我想我们真的是需要向老一辈学习那份修路的豁达和责任感,然后深深反思自己了。

    不言人是非,言行要干净。我的父母从小对我们姐弟叁有诸多教诲,这就是其中一条,不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因为这样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信任,最重要的是说人是非的人是没有人喜欢和看得起的;要管得住自己的嘴,万不能讲粗俗词汇、污言秽语,还要管得住自己的手脚,别人的东西再小也不能拿;还有事先未经人邀请,不予许在饭点跑到别人家去蹭饭,这些都是他们教给我们的最早的礼仪知识和做人道理,一直用到今天。

    不言长辈之名讳。这条我觉得比较具有我们彝族的特点和习俗,作为凉山州的同胞,应该都比较清楚我们彝族是一个亲戚、家族观念较重的民族,用汉族同胞的一句话说就是你们彝族都是亲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彝族也比较注重辈分和崇敬长者,如果是长辈那只能称呼他的辈分,而不能直呼他的姓名,还有一点特别的,像我们宁南的彝人一般会给孩子取一个大名和小名,如果是同辈的人就互相称呼小名,而大名一般只有长辈能够称呼;如今,由于文化的交融,为了方便交流当我们像其他人介绍自己的长辈也会直说其名,但是那份对长辈根深蒂固的敬畏感相信依然在每个彝族人的心中。

    “多做善事,勿怀恶心”、“他人之恩,滴水莫忘”、“不顶撞长辈,要爱护晚辈”……这许许多多的家风、家训,有些是父辈传下来的,有些是你我创造的,有些还在传承,有些已被遗忘,而我们能做的是静下心来拾起这些明珠,细细品读然后发挥它的光芒。